面对上千道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交规题目,考驾照的学员都有些畏难情绪。于是很多人脑洞大开,无线电、微型发射器、耳塞等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有文化的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那些缺失基础文化、不识字的群体,又该肿么办呢?
不识字的学员一次通过科目一考试
左光正是小碧乡村民,今年50岁的他从来没有读过书,除自己的姓名会写外,其他字基本不会写,也不认识。左光正20年多前就想考驾照,无数次去驾校报名吃了”闭门羹“。然而,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左光正以97分通过了科目一考试,考试所花时间仅用了17分钟,旁边几个有文化的考生都在他后面交的卷。
何文菊,来自小河竹林村,家中有两台轿车和面包车,生意忙起来时,如果会开车的女儿和老公都不在,何文菊只能请会开车的朋友帮忙运货。有时因为朋友大意违章了,何文菊还得去交罚款,”坐自家的车还得求人“,都怪自己没文化,不能开车。经过20多天的学习后,何文菊一次就通过了科目一考试。通过科目二和科目三后,何文菊又学了13天,顺利考过了科目四,两科交规考试都是96分成绩,她感到无比骄傲,在7月21日领到驾驶证的那一刻,何文菊激动地哭了。
学交规要掌握方法
对于这些不识字的学员来讲,考驾照对他们来说确实太难了,尤其是交规题目。但他们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硬是挺过来了,甚至比那些有文化、懂电脑的人都考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什么事儿都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
上述这两个不识字的学员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一种强化训练。这种训练主要是利用人的右脑记忆力强于左脑记忆100万倍的原理,充分运用图片、颜色、音乐节奏等产生影响,充分调动学员的右脑记忆。没有一定的韧性,想要出色地完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也曾有过报道,有个不识字的人硬生生的把上千道交规题目的样子给背记下来,也以高分通过了考试。看看这些不识字的人都那么努力,那些违规、作弊的学员难道不觉得汗颜吗?
这样说来,没文化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那些投机钻营的人。交规题目确实很多,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于学员来说科目一考试也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以上就是天明驾校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天明驾校:不认识字该如何通过科目一考试?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天明驾校报名咨询电话:0769-22718425
不认识字该如何通过科目一考试?相关阅读:
驾考科目四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
在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中,科目一理论考试被拆分为两部分,新增加了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项目。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把科目一理论考试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核道路通行、交通信号、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处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机动车登记等规定以及其他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仍作为科目一,放在学员接受场内驾驶技能培训前进行。
第二部分主要考核安全文明驾驶操作要求、恶劣气象和复杂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爆胎等紧急情况下的临危处置方法以及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置知识等,加在科目三中作为一个考试项目。加深驾驶人对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的理解记忆。市交警支队车管所业务督导科民警表示,很多市民误认为驾考考试项目改为了四部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只是把科目一分为了两部分,并非又增加了一科考试。其中,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考试题目的后10道题已改为多选试题。”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考试类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试题新增动画、图片的情景分析题。
为使学车培训更加严格,提高驾驶人综合素质和实际驾驶能力,科目三考试中增加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内容主要为通过情景判断、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考核安全文明驾驶要求、复杂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交通事故救护常识、传感器故障、爆胎等紧急情况下的临危处置方法等。
具体考试试题的内容分值比例如下:
1、违法行为综合判断与案例分析;占10%
2、安全行车常识;占24%
3、常见交通标志、标线和交警手势辨识;8%
4、驾驶职业道德和文明驾驶常识;12%
5、恶劣气候和复杂道路条件下驾驶常识;20%
6、紧急情况下避险常识;12%
7、交通事故救护及常见危化品处置常识;4%
题型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试题数量为50道试题。
为降低大中客货车事故率,交管部门按照新要求建立了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注销降级制度: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承担同等以上责任未构成犯罪,一个记分周期内有记满12分记录或者连续三个记分周期不参加审验的,将被注销降级。在注销降级时,只注销其当前最高准驾车型的准驾资格,逐级降低其驾驶资格,最终只保留其小型汽车驾驶资格。
按照规定,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一个记分周期内有记分记录的,或者其它准驾车型发生死亡交通事故承担同等责任以上未被吊销驾驶证的,应当在记分周期结束30日后到公安交管部门接受审验。审验时应参加不少于3小时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文明驾驶、应急处置等知识学习,并接受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