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内的驾照有16种细分级别,分别是:A1,A2,A3,B1,B2,C1,C2,C3,C4,C5,D,E,F,M,N,P,每一种驾照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准驾车型,比如最常见的C1照可以驾驶小型汽车、小型自动挡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和三轮汽车。而在这16种驾照当中,很多人却理所当然地认为A1照是最牛的驾照,但事实并非这样,还有一种号称地表最强驾照!
我们先来说说A1证,A1证的获取条件非常苛刻,驾驶员不能直接申请A1证,需要取得A3,B1,B2证五年以上,A2证两年以上,并在申请前最近连续五个记分周期内没有12记录,三年内无重大责任事故,才有申请资格。
A2证的准驾车型为牵引车(重型、中型全挂、半挂汽车列车),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集卡。其获取资质和A1基本相同,但是在法律层面上来说,A1和A2两证不可以互用,除非是取得了A1A2两证并本,方可并用。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两者一定的比较意义。
A1证的最高级别准驾车型是大型客车,是指大于等于6米以上或载客人数大于等于20人以上的载客汽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金龙”之类的大客车,能够驾驭这类车型的司机,可想而知,其驾驶技术一定非常了得。
而A2证的准驾车型,前面说到,是牵引车,重型、中型全挂、半挂汽车列车等运输车。这类车型由于车身结构和客车存在加大差异,并且车身往往更长,因此在驾控难度上与大客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A1和A2的申请资质出入不大,但抛开法律层面来说,开得了大客车的不一定开得了牵引车。而开得了牵引车的一定开得了大客车。
但是上述两种驾照在这种驾照面前完全是“战五渣”,它就是“A1A2D三证并本”,基本就是国内驾驶证的顶点,没有比它更牛的了,只要是能够合法上路的轮式机械,它都能开!当然,拥有它的难度堪比登天。
法律规定,拥有它的年龄范围在26到50岁之间。我们从准驾年龄18周岁算起,如果一切顺利,从C1证到“A1A2D三证并本”最快耗时9年,期间学驾5次。重点是,在这9年期间不能扣满12分,要不考取时间还真是遥遥无期······
以上就是红旗驾校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经验交流:A1证弱爆了?最强驾照原来是这个!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红旗驾校报名咨询电话:0312-7092555
A1证弱爆了?最强驾照原来是这个!相关阅读:
解锁新姿势老司机教你正确使用喇叭
大家一定在路上遇到过患有路怒症的司机频繁按喇叭,催促你让道的情景吧!
下面小编为大家普及一些汽车喇叭的正确用法,快来解锁新的姿势吧!
汽车喇叭怎么使用?
在交通法规里,对于汽车喇叭的使用,做了这样的规定:机动车驶近急弯、坡道顶端等影响安全视距的路段以及超车或者遇有紧急情况时,应当减速慢行,并鸣喇叭示意。
以下我们列出了一些在日常行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场景,为大家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喇叭,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在日常行车过程中不会使用或者“喜爱”使用喇叭的司机,正确使用喇叭不仅可以提高行车安全性,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1.路口拥堵,持续按喇叭
在一些比较拥堵的路口,尤其是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混行的情况下,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绿灯放行,但由于拥堵无法前进,很多司机习惯性的使用喇叭提示前方车辆,而且是长时间的鸣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驾驶员先观察一下情况,如果确实是路道畅通而前方车辆没有启动,那么可以选择使用灯光进行提示,但依旧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使用鸣一次喇叭提示对方即可。
2.车辆前方或路口有行人、非机动车禁止使用喇叭提示
当行驶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上,如果车辆前方遇到非机动车时,禁止使用喇叭提示对方,也许有很多朋友会有疑问,如果不提示的话有可能在超过非动车的过程中会发生剐蹭,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提示。但我们在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非机动车、行人在道路上属于弱势群体,机动车应该避让非机动车、行人是必须的,所以 一般情况下都弱势群体先行。
3.医院、小区、学校、隧道、车库禁止使用喇叭
你是否有在周末睡懒觉时被汽车喇叭声惊醒过的经历?是否有过在车库中被巨大的喇叭声惊到过的经历?这都是错误使用喇叭的方式。很多司机在进出医院、小区、隧道、车库时,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禁止鸣笛的警示牌,大多数场所都会有。小区、医院、学校都是需要有宁静的环境,车库和隧道很容易产生回声,所以希望大家能够 在这些场所正确的使用喇叭。
4.“路怒症”司机禁止使用喇叭!
有很多人会问什么是“路怒症”?其实这并不真的是一种疾病,只是一种司机的驾驶风格,有些朋友在平时是很安静、友好的,但只要上了车,就立刻换了一个人,见不得前方有其他车辆、行人,只要出现情况就无节制的狂按喇叭,好像是一种发泄,不仅表现在使用喇叭方面,在驾驶风格方面也有体现,其实这是极为危险的,所 谓“十次事故九次快”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希望有这方面问题的朋友要自己多加注意了。
通过以上我们列出的一些案例,可能有些朋友会有所感悟,平时开始时不注意的问题会给别人造成多大的影响,虽然鸣一声喇叭可能看似很轻松的事儿,但有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注意行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