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隧道行车,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一些郊区多山的道路就会遇到隧道这种路况。
但是,隧道行车的那些事儿,你又了解多少呢?
它虽然看似和普通道路区别不大,但还是有不少的要领和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隧道行车究竟有哪些的注意事项。
注意1:入隧道前减速开灯
隧道中行车也讲究技巧,如果是白天驾车,进入隧道的同时光线瞬间变暗,往往此时人眼会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因此在进入隧道前100米左右应当降低车速,拉开车距,保持相对慢一些的速度安全进入隧道中。
一般车速不要超过60km/h,具体的可以根据隧道前的限速提示来行驶。
注意2:拉开足够安全的车距
这里还要强调保持一下距离,由于进入隧道时光线差别很大,视线会出现短暂的致盲。
因此很多人会下意识的带一脚刹车,并且候车可能也在进入致盲的状态中,因此保持较远的车距才能保证足够的安全。
一般隧道内行车的距离要保持100米以上,如果隧道比较长,则需要根据提示来保持相对应的安全行车距离。
注意3:切勿开启远光灯
夜晚长时间开启远光灯会对对向以及前车造成影响。
因为远光灯会使驾驶员视觉感受很难受了,如果加之远光灯光线,更容易出现危险,因此远光灯是避免使用的。
注意4:不得变换车道
由于隧道内特别是出隧道口光线差,并且通常只有两三条车道,因此隧道内严禁变换车道,请一定按照所在车道行驶,更不能进行超车。
注意5:严禁超速
隧道中通常有严格的速度限制,即便是高速公路也是如此。
限速标识会在进入隧道前的显著位置进行标注,一些隧道内部也有限速提醒,为了安全,一定要严格遵守。
注意6:驶出隧道后迅速提速
与驶入隧道时相同,驶出后仍然会由于光线变化会造成眼部的不适应,因此驶出隧道时同样应当放慢车速,但是要在眼睛适应外界光线后迅速离开,以免给后车造成危险。
注意7:合理使用空调内循环
隧道内开车不建议您开窗户,因为隧道内的空气很污浊,如果开窗户隧道内其他车辆产生的尾气就会进到车内造成车内空气的污染。
因此在隧道内行车最好是关窗户并开启空调内循环来保持车内的空气流通。
注意8:隧道内不要按喇叭
隧道行车时不要用远光灯以外,另一个就是按喇叭,隧道回声比较明显,按喇叭产生的噪音比在隧道外的效果更明显。
因此在隧道内无论怎么着急也不要按喇叭,这样对你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上就是公交驾校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驾心得:隧道行车8大注意,新手请收藏!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公交驾校报名咨询电话:0391-3126598
隧道行车8大注意,新手请收藏!相关阅读:
科目三路口转弯技巧解析
路口左转弯是科目三考试中一个项目。那么关于路口左转弯有什么操作技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考点概述】
当听到语音提示“前方路口左转弯”后,开左转向灯(大于3秒)后,按导向箭头车道左转至行车道。
考核标准:
(1)左转通过路口时,未靠路口中心点左侧转弯的,扣10分。
(2)不按规定减速或停车瞭望的,不合格;
(3)遇有路口交通阻塞时进入路口,将车辆停在路口内等候的,不合格;
(4)不观察左、右方交通情况,转弯通过路口时,未观察侧前方交通情况的,不合格;
2016年科目三路口左转弯考试技巧2016年科目三路口左转弯考试技巧
示范讲解
1 当听到“前方路口左转弯”口令时,迅速打开左转向灯。
2 观察后方车辆情况,确保安全、开灯三秒后变道至左转弯车道上(考试车道为最里道)。
3 再次打开左转向灯。左右观察车外情况,低速转大弯通过。
4 当听到“左转向遇等红灯”时, 踩刹车,减速。
5 换低速档。
6 即将停车时,踩离合,踩刹车,平稳停车,等待红灯。
7 红灯倒记时8秒时,开始做半坡起步准备(打左转向灯,踩离合,挂一档,松手刹),平稳起步。
8 马上加速换二档,左右观察车外情况,转大弯通过。
9 转弯结束,进入直道后,尽快加速换三档,继续行车道前行。
考试技巧
1 在交叉路口左转弯时,应提前减速进入左转弯车道(有左转待转区的路口,应在绿灯亮时进入待转区)或靠道路左侧等待。
2016年科目三路口左转弯考试技巧报关员_报检员_司法考试_银行从业_证券从业_教师资格_职称考试_驾照考试_普通话考试
2 绿灯亮或绿色左转箭头灯亮时,应及时观察侧前方交通情况或通过内、外后视镜观察左侧、后方交通情况;同时注意观察对面是否有右转弯的车辆侵占行驶路线,确保安全转弯。
4 经验分享
分享1 要是因为左侧直行车太多,找不准时机和空隙,又怕熄火的话,你就按信号灯指示,慢慢开过停车线,先不要急着动方向,慢慢开过停车线,车头越过马路中心后稍稍向左打点方向,不要影响左侧车通行,然后挂一档,踩住离合,等机会。这样及时转不过来也没事,下个红灯一亮你就可以走了。千万别抢大车,让人家过。
分享2 左拐时,观察顺序依次为:左侧方后车辆、行人——左侧方前车辆、行人——右侧方后车辆、行人——右侧方前车辆、行人,注意前方有车辆时,先让其先行。多练习,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