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车和普通车的不同:
1,教练车牌照,一般车辆为蓝牌颜色,但教练车为黄牌颜色;蓝色接近通行,黄色更接近警告信号。
2,车辆在遇到教练车的时候,要注意是学员驾车。由于教练车的特殊性,与试车牌教练车,都接受公安交警的直接管理,所以它的前三位与市级公安部门的号码一样。
3, “学”字代表学车的意思。操纵件不同副后视镜一般汽车的操纵件都是在汽车驾驶室的左侧,供驾驶员使用。但教练车除左侧安装与一般汽车一样的操纵件供学员使用外,在驾驶室的右 侧安装有由教练员专用的副制动、副后视镜等装置。
4,车箱内设施不同.因学员在学习驾驶期间,需要临时在车厢内进行交流活动,因此在车厢内还加装座位、饮水等安全装置。行驶路线、时间有限制 根据有关规定,学员练车必须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不得乘坐与教学无关的人员。
1、教练车不易死火因为怠速比私家车高
近几年学车的人,在学车的过程中应该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教练车不用踩油门开动,甚至不用踩油门就能上斜坡。这让一些新手百思不得其解。其实那是因为教练把教练车怠速调到比较高的原因,目的是让学员更容易起步,减少中途死火的次数。
这样调整怠速之后,减少了新手练车及考试时死火的次数,能有效地提升学员考试的通过率,但是却造就了一批批的马路杀手。这也是很多新手,脱离在开上私家车后老是死火的原因。
2、汽车怠速可调高不过油耗也会升高
如果你经过长时间适应,还是无法适应低怠速带来的各种死火问题。那么你也可以像教练车那样,调高你的汽车怠速。
3、电喷油门调怠速需改行车电脑数据建议到4S店进行
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车型都已是通过ECU来控制怠速。所以,如果你想要调整怠速的话,就需要通过电脑连接行车电脑控制仪来进行。虽然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是像这种涉及到高科技和精密数据的操作,建议大家到专业4S店进行调整吧。否则,数据调乱了,那你就彻底歇菜了。
4、拉线油门调怠速只需拧螺丝
如果你的车有油门拉线,你就可以自己动手调整怠速了。操作方法很简单,如下图所示。但是像这种有油门拉线的车,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教练车除了高怠速可以减少死火次数外,加长离合行程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加长离合行程,这也是教练车与私家车的区别之一。
5、教练车离合器行程长松离合时不容易熄火
对于新手来说,怎么做到快而稳地起步,而不会频繁死火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什么时候该松离合,松离合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什么时候该踩油门。这些都是困惑新手的问题。而最奇怪的却是,在驾校练车时,哪怕松离合松得快些也不会死火。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教练车的离合行程,要比私家车要长。如果用同样的速度松离合,行程较长的教练车离合分离的过程就更缓慢,这样起步就能更平稳而不易死火。
6、私家车别加长离合行程会致挂档困难
很多新手看到上面的内容也许会想,既然加长离合器的行程可以降低死火机率,那么我也去改掉不就得了。其实金龙驾校小编并不建议大家对家用车进行这方面的改动。原因是加长离合器的行程,会导致挂档较困难。
新手拿到驾照在开家用车时,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在驾校练车时,很用力地踩油门速度的提升也不会很明显,我可以很悠闲地一边大力踩油门,一边做动作。但是毕业后开回自己的车,轻轻一踩油门,车子就“轰”一声冲出去了。吓破了胆的同时,忍不住抱怨一句:“这车油门怎么这么敏感。”其实并不是我们的车油门太敏感,而是教练车的油门改得太“不敏感”了。
7、教练车油门会“上锁”
驾校为了省油,也为了减少新学员误踩油门而发生事故,都会想办法尽量让大家不踩油门。而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拿个东西顶在油门的下面,让学员踩不下去。
8、放松油门拉线踩油门响应速度慢
除了在油门下面垫东西之外,还有一个方法是放松油门拉线,延长油门响应所需要的距离。例如正常情况下,只需要轻踩油门即有燃油喷入。放松油门拉线后,你需要踩下油门踏板一段距离把油门线收紧,然后继续踩下去才有燃油喷入。这样给人的主观感受就是油门反应不“敏感”了。
这种改动用在不追求速度的教练车上合适,但是家用车当中却并不合适。毕竟在日常行驶当中,并线、超车、上高速的时候,还是有油门快速响应加速的需求的。
总结:说到底,教练车为了方便学员练车、为了提高考试合格率、为了提升效益,或多或少都是进行了改装和调整的。所以别以为能把教练车耍得团团转,就代表着你的开车技术已经非常好了。还有的是,即使同为家用车,不同的车型之间性能、操控都不一样。很多老司机在开新车时,都会给自己一段适应时间。而对于新手,我们也同样建议在正式上路前,找一台家用车好好过渡一下,千万别把私家车当家用车开。
以上就是金龙驾校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经验交流:教练车与普通车有什么不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金龙驾校报名咨询电话:0734-5809000
教练车与普通车有什么不同相关阅读:
怎么培养车感 培养车感的方法
对于很多新手学员来说,车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没有车感开车基本上就是一塌糊涂,那么,我们该怎么培养车感呢?
一、调整座椅后视镜
很多人上来急于开车,忽视此步,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科目二看点位,科目三看路面,离开了这步,肯定失败,很多人平时练得很好,换了辆车就不行,就是这个道理。
座位怎么调整?首先座位要调整到看得到引擎盖顶端。而如果你的身高低于160,最好垫一个坐垫。
左右后视镜怎么调整?要求能看到左右后门把手,因为后门把手后延就是后轮位置所在。
二、离合器的使用
离合器,是很多初学者的噩梦,熄火是最常见的问题。网上各类视频解释的头头是道,到头来,上了车发现还是熄火。我觉得,离合器使用的关键就三点:踩下要狠,抬起要缓,抖动要稳。
如何解释这三点?
踩下要狠:一定要把离合器踩到底,否则你就会发现挂不上档,有些学员考试换挡换不进,甚至熄火,空挡被关,皆由于这点;
抬起要缓:就是说抬离合器一定要慢,很多初学者熄火即是由于抬的太快,不妨心中默数1,2,3,4,5。数完五个数基本也差不多了。
抖动要稳:这点要跟第二点相结合,很多教学上说,半联动什么的,那初学者跟我一样都不知道什么是半联动位置,到底什么地方是半联动?其实很简单,就是车身抖动,车的引擎盖在抖动了,此时即是半联动位置了,这时大多初学者和我一样一定会害怕,车子在抖,就慌了,或是离合一下子就抬的快了,甚至一下放光了离合,于是便熄火了。其实这是最关键的时候,证明发动机齿轮已开始嵌上,所以此时必须稳住,有的书上说是停,反正就是说你的左脚此时就要停顿稳住一秒钟,默数1,2...此时,大多教练不会让你右脚加油门,这当然也有道理,因为长时间离合器加油门,离合器片容易磨损,另一方面,如果你不知道半联动位置,妄加油门,就会造成空油,就是你听到马达空转,拉风的那种声音。但如果到了半联动位置,即是上文所说车抖动,要你停顿稳住离合器的位置,你右脚轻轻加油门,车便可慢慢平稳,不再抖动向前行驶。
三、变速杆与换挡
这个也是初学者的通病,手忙脚乱,其实按我所言,并不难,只要记住下面的口诀,熟练运用即可。首先加档必须逐级加档,不可越级,一档起步最好别加油门,抬完离合迅速再踩下换两档。而减速降档却是可以越级降档。换挡口诀是:先右再左,马上动手,左抬右下跷跷板。
口诀什么意思呢?1.先右后左:无论加档减档,都要根据速度,速度就是由油门刹车控制,具体而言,要加档,先要踩油门加速,要减档,先要踩刹车减速;加速减速完成后,尤其是,车身抖动时要迅速左脚踩离合器,还是上一节所说,要狠。记住一句话,车身抖动必然动力不足,迅速减档,否则必然熄火;2.马上动手:左脚踩离合同时右手去换挡,此时要注意,千万别低头看档位,因为此时你要关注的是你的前方,你只有一只手在方向盘上,必须牢牢抓紧方向盘控制方向,此时右手换挡要迅速;3.左抬右下跷跷板:便是上节所说的离合器控制问题,离合器要缓缓抬,到半联动位置后,右脚油门慢慢跟,油门别踩太大,此时一上一下,犹如踩跷跷板。
四、如何判断车的位置
这是重中之重,跟科目二科目三关系甚大,很多学员判断不好车的位置,车感不好,就是源于不了解这些位置,当然这跟每个人的视野,身高,车型都有一定关系,但我以160-175之间人的视野,普桑车型为例,为初学者讲解,如有出入偏差,可自行摸索,应该差的不远。
1.车的左轮纵向位置:车的左轮在哪里?车轮其实也有宽度,我以车轮正中为准,左车轮的位置从驾驶者的视野来看,大致就在普桑车车引擎盖左三分之一凹槽那条线处,但要向远看,更为准确,推广而言,不是普桑的话,车左轮就在你左脚离合器的位置,也就是方向盘正中偏左十公分左右位置,不超过方向盘边沿。
2.离开左车轮30公分位置:车前挡放玻璃,与左边车框结合处叫做A柱,将玻璃与A柱子结合焦点处,与路面远处相结合,此时正好离开左车轮30公分。
3.右车轮纵向位置:这又是个非常重要的点位,我摸索了很久,教练说引擎盖右凹槽线处,后经过我反复验证,是不正确的,也许也与个人视线有关。我个人验证,右轮位置在,车头正中间,也可找一个参照物,比如普桑车左雨刮刷突起端右沿与右雨刮器根部左边的位置。
4.离开右车轮30公分处:这又是个重中之重的位置,考试经常遇到,但我也是吃尽教练苦头,反复研究,应该就在右车头三分之一处,但要注意的是,并非右凹槽线处,而是凹槽线偏左一些。
5.前轮横向位置:这个大致在左反光镜位置后一点,初学者就可以理解为反光镜位置。
6.后轮横向位置:后轮位置大致在反光镜中后门把手后沿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一上来就要求大家调整好后视镜的原因。
五、摆正车身
这个问题刚开始练车时,一直困扰着我,怎么算车身正了呢?教练一看就知道,我却没有一点感觉。怎么判断呢?我的心得是找参照物,比如横向水平线,纵向水平线。横向水平线平行车头,或者平行方向盘,车身肯定正;反光镜里纵向水平线,与车门把手,车身平行,车身必正。
以上是有关于学车如何培养车感的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找到自己的学车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