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学车的人,春季怕早,夏季怕热,秋季怕挤,冬季怕冷,反正就是诸多理由。那么什么时节才是学车的最佳时间呢?让考过驾照的人告诉你,春夏秋冬练车各有利弊。
1、春季
优点:一年之计在于春,天气好,不冷不热,这就是练车的动力啊!
缺点:每年春天都是考驾照的旺季,蛰伏了一个冬天,报名的人增多,练车人排队不可避免,总之就是人多!练车就是挤!
2、夏季
优点:白天时间变长,上班族可利用下班时间练晚班,学生可以趁暑假练车。不少人都想等天凉快了再练车,练车人数减少。
缺点:热的要死,温度高,易晒黑,各种防晒霜防晒装备都阻挡不了。
3、秋季
优点:天凉快了可以开始学车了。
缺点: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秋天,夏天刚走,冬天就来了,再就是秋季学车的人也比较多!
4、冬季
优点:冬天怕冷的人不少,能出门练车的人就更少了。练车机会多,学的快,考的快 ,年前拿证!
缺点:天寒地冻,冷的不愿意出门,下午5点天都黑了,练车时间少。
其实最好的时机,就是当下,既然迟早都要考,那当你打算考个驾照,就去学吧,一辈子只考这一次驾照,热一点冷一点都考完了,加油吧!
真心想学车的人,其实是不管春夏和秋冬的,任何理由都阻挡不了他考驾照的决心。
当下想学车,除了搭上驾考新政之前的末班车,就要开始17年驾考新模式了!这些新规你需要了解:
1、考C照,总学时少了
新大纲对学时做出了调整,比旧模式少了10多个学时,同时也对每个学时的具体时间做了明确的规定!有效教学时间不能少于45分钟,每天也不能超过4个学时!
2、先考科目一再缴费,先培训后付费
每次培训后按时段付费,培训后学员还可以给教练打分评价;学员可先行考科目一,考试合格后,并报名成功的,就可以选择驾校并缴费;收费包含:相关服务费用(包含教材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等)、理论知识培训费、驾驶模拟培训费、基础和场地驾驶培训、道路驾驶训练等。其中培训费用又分为,普通时段,高峰时段,节假日时段三个收费单价,其中节假日最贵,普通时段最便宜。学费的收费一般按照当地的经济水平而制定!
3、培训里程不能少于300公里。科二科三可同时考
新规明确规定了培训里程数,达到里程数才能参加考试,其中科二,科三可互相结合,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科目四的课堂教学不能少于6学时,有多种方式可以培训。
以上就是金轮驾校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金轮驾校百科:只要想学车,管你是春夏还是秋冬呢?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金轮驾校报名咨询电话:0731-88790777
只要想学车,管你是春夏还是秋冬呢?相关阅读:
科目二怎么判断30公分
考驾照学车的时候,经常用到的就是30公分,有的教练还好,会专门教怎么判断30公分厚再进行项目联系。但是有的教练是不教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领略,下面整理了关于30公分的一些判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用。
所谓30公分就是指车身和黄线的距离是三十公分,三十公分其实就是三十厘米。
一、科目二考试中用到三十公分的项目
1、侧方停车
侧方停车一开始倒库就必须准确找到车身距离黄线的三公分的长度。
侧方停车的三十公分和图有些相似,就是直接进去的时候必须距离黄线三十公分,要不然倒库的时候会导致角度过小或者过大,后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的,所以一定要一开始把三十公分看清楚。
2、坡道
坡道的三十公分也是和黄线的距离不能超过三十公分,要不然得扣十分。
3、直角转弯三十公分
直接转弯的三十公分也是一开始必须确定好,然后才可以在后续的时候不会出现其他的错误。但是直角转弯比较简单,大家放轻松就可以过了。
4.曲线行驶
曲线行驶没有三十公分,直接把车开到曲线的中间,按教练的就可以过了,当年典君觉得曲线行驶是所有项目中最简单的,学也只学了几分钟都没怎么练习。
5.倒车入库
首先科目二中,倒车入库,库角和车轮的距离必须是三十公分。如图所示。
二、怎么正确判断30公分
第一种方法:也是我们比较常见的,使车头的三分之一处与右侧边线重合前行。有的学员说三分之一怎么找呢?就是将车三等分,如果刚开始找不到这个点可以自己做个标记,练了几次以后呢把标记去掉,自己慢慢熟悉这个点。
第二种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看雨刷器使雨刷器的最高点与边线重合前进。
第三种方法:右侧加强筋对准边线重合前行,也是比较常用的一个方法。
第四种方法:用的不是很多,但还是比较好找的一个点位,就是雨刷器的缺口与边线重合前行。在科目三中靠边停车中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停车。
第五种方法: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普桑,左边刮水器上的螺丝对准白线区域,喷水点对准考试区域偏右的位置。
第六种方法:使仪表盘右上角正好对齐停车标志杆。
第七种方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偷懒一种方法,首先要看自己的考场或者训练场是不是在上坡的时候有黑色车印。只要保持自己的车轮在黑色的车印上面就可以了,或者保持人在白色中间也是可以。
其实,不仅是科目二考试,科目三中的靠边停车等项目也要用到30公分,可见30公分的重要性。对于刚刚学车的人来说,想要正确判断30公分还是有些困难的,只要大家在平时训练中多加领悟,并找到自己的方法,就不会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