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时对接
学时是专指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中的有关学时规定。驾驶技能的学习与考试,因发生在一个身上,二者之间存在关联自不必说。而学习与考试对应的管理部门,虽在管理中各司其职,但之间的关联亦不可绝对没有。因此,在实施学时规定时,培训、考试管理部门之间的对接必不可少,故称学时对接。
在我国最近、最高层级的学时对接依据,莫过于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5】88号)。其中“ 17.健全驾驶培训监督机制”部分提出“推进驾驶培训机构监管平台与考试系统联网对接,实现驾驶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确保培训与考试有效衔接”等相关论述。
不仅有上述表述,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公交管(2016)50号)中专门拿出一部分“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培训考试信息有效衔接”进行了论述。其中提出“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推进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与考试系统联网对接,实现驾驶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确保培训与考试有效衔接”。
二、人们为何那么渴望学时对接
一提起学时对接,许多驾培同仁(仅限于规范驾校)可能苦不堪言。如果2016年对此有切腹之恨,那么2017年对此也许恨不起来了。因为,恨多了就疲劳了、麻木不仁了。那么究竟为何驾培界如此恨学时对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按照国家要求经过多少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规范驾校,因为没有了学时对接,使学员不再经过驾校培训,直接参加考试,使得驾校变成了“空巢”。驾校按照法律法规提供有偿驾培服务的基本功能暂时中断。庞大的驾校成本开支,在没有学员就读的情况下,瞬间“坐吃山空”。这样的损失不知道谁来买单?
2.学时对接的源头是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一个全社会(包括管理部门在内)共同遵守的号称依法教学的纲领性依据文件,为何突然之间(某些地区自2016年3月始)在管理层弃之不用,究竟是为什么?
3.从市场角度看,一方面,近几年国家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在建立安全有序健康的市场方面提出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驾培市场是国家承认并具有独立企业法人组成的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唯一市场,反惨遭与国家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的恶运,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思考。究竟驾培市场是否为中国市场经济之下的市场之一?为何不能享受市场经济“国民待遇”?
4.驾培市场是否还需要主流意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相匹配。如果以非主流意识持续发展,至少这个地区是没有希望的。驾培市场在近几十年的努力下,逐步走向法制化、公平竞争化。当然,不否认目前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应当承认其主流意识占主要成分。如果驾培市场鼓励或助长了非主流意识(非法化、非职业化、店铺化、零星化等),一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格格不入,二是非主流意识一旦形成气候,逆转局面可能比登天还难。因此,驾培市场是否还需要主流意识?
三、学时对接政策的前生今世
1.自主约考前
关于学时对接(或称执行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的依据最早应追溯到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之初。即公安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农业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33号)》。其中在第一部分中第(二)项中,“交通、公安部门建立驾驶员培训和考试环节的衔接机制,加强监督制约”。
因此,自2004年始至自主约考(准确为2016年3月1日)期间的学时对接,(培训记录)基本按驾校填写,培训管理部门审核盖章,考试前由考试管理部门凭有效培训记录人工查验的方式(简称“人工对接模式”)进行。各省尽管实施早晚有差异,或试图利用互联网改进对接方式,但延续至今,仍一直在用人工对接模式在稳定驾培市场,确保培训质量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自主约考实施
自主约考是2016年重要驾考改革项目之一。自主约考的顶层设计,在回归法律法规,尊重个人选择权,改进驾考结构,提高驾考公平公正公开等方面,从理论上讲无疑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按照公交管(2016)50号计划,“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快推进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推广应用工作,公安部确定的28个试点地市,要在2016年3月1日前启用网上自主报考功能,其他地方要在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
其实自主约考的实施应与学时对接同步进行。
3.后续政策
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学时对接无法与自主约考同步进行。适当推迟实施也未尝不可。毕竟一项改革需要稳步进行。
按照2016年3月21日发布的,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动车驾驶培训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分解表》的通知(交办运(2016)37号),定于2016年12月前“构建完成省级驾驶培训数据交换与服务平台,开发省级驾培监管平台,推进计时培训管理系统与公安考试系统的对接,实现省级信息共享”。
2016年12月12日,交通运输部下发便函(交运便字(2016)334号),征询驾驶培训与考试信息共享事宜。
以上信息足以说明有关部门按照计划为此做了努力。在人们的期盼中,于2017年4月1日,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17年“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其中在“1.提升机动车驾驶培训与考试质量”中提出:“建立省级驾驶培训机构监管平台,落实监管责任,对条件成熟的地方,由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部署开展驾驶培训系统和公安考试系统对接试点,实现培训和考试信息共享”。
时间已经到了2016年的6月份,人们还在期望中“雾里看花”、“望眼欲穿”渴望着学时对接的到来。
四、学时对接为何为至今对不上
从上述学时对接的政策看,以2016年3月1日为分水岭。之前为人工对接模式,之后为自动对接模式(因利用互联网,故作者如此称谓)。前后的学时对接是两种不同的学时对接模式。人工对接模式期间,对稳定驾培市场,确保培训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机动车驾驶培训考试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工作服务管理水平”。而今,通过机动车驾驶培训考试改革,不仅没有推进进步,反而因学时对接问题出现管理真空。不能不让人有更多的思考和焦虑。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局面?
1.是选择性改革还是制度性(系统性)改革
从国办发【2015】88号可以看出,将“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作为一体化进行改革。具有多事项,多部门协同参与。因此,本次改革,具有系统性、制度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并非单一性、孤立性和片面性。
其实,从一个人驾驶技能形成的本质看,也必须一体化。不论是驾驶技能的学习或考试,都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件。孤立地看待培训或考试,从科学上讲,都是背离了驾驶技能形成的规律。
2.部门衔接力度不够
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等各个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各要素之间既互联独立,又互相联系。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在涉及驾培、驾考方面虽然都做了之间的衔接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为的复杂因素影响仍然客观存在。如果这种因素,局限于落实中的某个地区,影响还不大。但这种因素发生位置越是靠上,其影响可能越大。长此以往,必将引起公信力下降。
3.顶层法理还不够清晰
从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的角度出发,驾照考试之前不允许有许可前置事项。即:不问考生来自何处,只看考生是否有水平。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并提出许可申请,即可参加考试。如果按此法理,我国过去一直沿用的、目前正待实施的机动车驾驶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实务应重新进行梳理。但话说回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4.学时是否符合大纲要求
是否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某些驾校或教练员学时作假?从目前某些地区的收费价格看,有些地区的C1学费已经低到1000元左右。10年前还是三、四千元的C1学费,目前低到如此程度,并且驾校还能持续运行,学时是否存在作假的可能性?从考试角度看,拒绝学时对接也具有合理性。
五、学时对接对不上“谁家欢喜谁家愁”
1.规范驾校愁
多少年来乃至今天,我们要建立“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法治国家。今天从驾培市场的发展看,越是按照国家规定,依法经营、文明教学的驾校,受到的伤害则巨大。据了解,某地区经过近10年的努力,集约化、职业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但自从中断学时对接后,驾校学员寥寥无几。经过近1年多的“入不敷出”,已经显现普遍性坍塌局面。
2.大驾校愁
除了规范驾校受伤害较大外,具有一定规模的驾校伤害也是比较大。这类驾校,车辆多、场地大、教学人员多,符合国家规模化、职业化要求的一类驾校发展趋势。他们一般经营成本大。他们在地区驾培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赢得了社会良好的名声。不仅给学员提供了全面提高安全意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带动当地驾培市场向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旦学员数量发生突变,将会直接导致经营效率下降。这给地区驾培市场带来毁灭性打击。
2.黑驾校喜上眉梢
以上两种情形的出现,让黑驾校(非法驾培)死灰复燃。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某地区有一所80辆车的规范驾校A。在某年机缘巧合下寄生下只有10辆教练车黑培训B。当然,B驾校的非法产生也与A驾校有关。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的几年内,B几乎奄奄一息、濒临灭亡。但在学时对接中断(2016年3月)仿佛给B带来了重生的机会。没有了学时对接,在B的纵容下,大量学员贪图便宜,不再进入A接受规范培训。由此,B得到迅速膨胀。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几乎没有场地、设施投入的B,与投入巨大的A,发生了位置上的戏剧性的完全颠倒。究竟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