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在逐渐升温,司机们的“玻璃心”也随之烦躁起来。有一个话题不得不被提起——路怒症。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激增,“路怒症”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驾驶现象,由此引发的道路安全事故在不断增多。
淑女开车,1秒变“汉子”
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对一辆白色小货车穷追不舍。追上后,猛打方向盘并突然刹车,将货车逼停在快速超车道上。后面的车辆纷纷急刹,好险!这不是电影画面,而4月8日上午,二广高速荆州长江大桥上的真实一幕。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客车司机如此疯狂?原来,此前小货车超车时,与客车左后视镜轻微刮碰,货车司机并没在意继续行驶,客车司机心生怒火,不顾车上60余名乘客安全,展开了疯狂追逐。
这样的“烈胆之士”并非个别。每一天,每一条街道,我们都可能会遇见他们:一上路随时进入“满血战斗状态”,遇到他们定义的挑衅者,便只恨开的不是装甲车,左右突击、赶超急逼之后,还得甩句国骂、吐口唾沫,方解心头之恨。
甚至,我们自己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也会变成这样。不信?来看看余女士的经历:
32岁的余女士,是武汉一家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公司上下都称赞她贤淑小巧、待人温柔。但去年她买车之后,闺蜜们都调侃她开车后“1秒变汉子”。余女士自己也发觉,开车时特别容易动怒:遇到行人乱穿马路,喇叭按得震天响;堵车时更不得了,自己竟然会爆粗口;被超车了,还会气得拍方向盘,猛踩油门试图追上去。为此,老公直言不愿坐她的车。“为什么一开车就不是我了?这难道是人格分裂?”余女士自问。
或许,这是人格分裂的一种表现,但是,心理学家有更专业的解释:路怒症。路怒症’的概念来自国外心理学界,‘路怒’(road rage)是形容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也称作“阵发型暴怒障碍”,发作者会袭击他人的汽车,猛烈程度往往让他人和自己大感意外。”武汉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赵俊华告诉记者。
如今,相当多的司机都有这些症状,但并非每位“路怒族”都明白自己产生攻击性驾驶的心理原因。“我们造就了工具,工具反过来也塑造了我们,正如人与汽车。”赵俊华解释,车内空间封闭狭小,遇到堵车、加塞等情况时,这种环境特征会放大发泄欲望。同时,驾驶能刺激人的自由、自主掌控意识,这种“掌控成就感”一旦被破坏,就会产生一种反攻心理。“对车内人来说,车以外的人都是陌生的,甚至可以不把其他的驾驶者看做人—机器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抢道、加塞最让人愤怒
为了深刻了解“路怒症”群体,4月1日-20日,某媒体联合省公安交管局、高警总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驾驶行为及心理”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实地,共发放问卷1122份,回收有效问卷985份。调查对象涵盖各年龄阶层、行业及受教育程度,具有社会代表性。
调查显示,仅13.9%的司机回答,开车时“几乎没有发过脾气”;回答“偶尔生气”、“经常生气”的分别占77.1%、7.4%;另有1.6%的受试者称,“几乎每次上路就会有一肚子气”。
在对“行车途中碰到其他司机的什么情况最让您生气”(多选)的回答中,选择“抢道、加塞”的最多,达864人,占比87.7%;其次为“不按规则礼让车辆”(59.5%)、“逆行”(51.9%)和“违章停车”(40%)。
奇怪的是,对于“闯红灯”、“酒驾”、“超速”等地球人都知道的严重违法行为,受试者选择“愤怒”的比例却远远不如前述驾驶行为,仅为32.2%、27.7%、18.6%。
加塞为何比闯红灯、酒驾更让人愤怒?心理学家解释,从心理应激理论来看,闯红灯、酒驾损害的是公众秩序,其危险是潜在的,但与特定个人的关系不那么直接;加塞则属于直接影响,刺激性较强,人的注意有偏好效应,这种直接的负面行为会对情绪形成强刺激。
家住宜昌伍家岗区的车主季先生在接受电话问卷时说,其居住的小区车停满的时候,进出的位置不宽,院里就经常碰到相互赌气的主儿:“俩人都把车摆在那儿,也不熄火,也不下车,谁也不让谁,上班的时候就这么堵着,后面的车排老长的队按喇叭。”“我理解这种感觉,谁先下车,好像谁就输了,现在的人就跟小孩似的。”季先生坦承,他也有过赌气的时候。
为什么大家都生气,却都不促进解决问题?
“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所谓‘崇礼’的传统文化理念在现代基本失守。”赵俊华说,相对竞争意识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从小培养得非常不够,竞争意识太突出,就会形成“轻易不让步”的观念,因为“让步我就输了”、“妥协就是懦弱”,而一个人在情绪化的控制下,认知功能会变狭窄,只会围绕一件事去较真,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私行为。
“别人不让我,我为什么要让别人?”一句简单的自圆其说,已经让车主陷入不理性的恶性循环。
“路怒族”演变为“马路杀手”
“大家千万别小瞧这种症状,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交通安全事故。”省公安交管局宣教中心主任、“一叶知秋微直播”知名博主叶万弘说,近年来,因通行问题相互斗气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和治安案件居高不下,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省公安交管局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近九成是由于驾驶人的违法行为导致,而这些违法行为中,又以开“霸王车”“斗气车”、争道抢行、不礼让斑马线、逆向行驶、强行调头等具有“路怒”特征的行为居多。
一些“路怒族”甚至演变为“马路杀手”。前不久媒体曾报道,3月11日下午,上海市吴中路路口,驾驶员孙某因不听劝阻强行在路口转弯,将正在执行公务的民警茆盛泉拖行身亡。这一不法侵害案的起因,正是孙某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错误认知和“赌气”心理。如今,后悔不已的他将面临刑罚的严惩。
开“斗气车”,作为“路怒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其社会危害性早已有目共睹。对此,我国法律虽无具体的处罚条款,但一旦危害公共安全,当事人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警方提醒,两车如因斗气而引发交通事故,情节轻微的可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肇事者;如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肇事者将面临3至10年有期徒刑,达到法律规定的严重后果者,甚至可判处极刑。
要“医心”,也要“治路”
问卷调查显示,对于“开车生气的原因(多选题)”,车主们选择“城市交通规划及管理混乱”的最多,达58.7%,其次为“大家都不守交通法规”(46%)、“警察执法不严”(34.9%)。
“开车上路,到处是工地,线路随时会变,道路标识却不清不楚。”武汉车主吴女士吐槽,一些路段本来因施工而封闭通行,却久久未更新标志,让车主白白绕路耽误时间;城区主干道挖了又挖,总算通车了,但草草盖上的下水道井盖让司机颠得闹心;有的路段明令严禁大车通行,但一到晚上,诸多无牌少灯的工程车呼啸而过,令人心惊胆寒……
针对调查结果,省公安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三管齐下,从源头解决“大家都不遵守交通法规”、“警察执法不严”的问题。
首先是把好源头教育培训关,在驾校学习驾驶技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组织开展文明驾驶习惯养成教育的培训,通过持续性习惯养成和理念灌输,提高驾驶人的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尤其是公汽、出租车、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业驾驶人群体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目前,公汽、出租车随意变道、违停上下客,公务车辆乱停乱放、开“特权车”等现象时有发生,易招致公众反感和抵触情绪,增加了“路怒”的风险。
公安交管部门也将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充分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加大对强行加塞、违法停车、逆向行驶、闯红灯等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同时科学安排勤务模式,合理部署高峰点段的警力,保证“堵而有序、堵而不乱、堵而理解”,努力减少因驾驶人主观故意行为引发的交通拥堵现象。“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最终还是要靠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改善道路通行环境来解决。路畅通了,心就不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