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多数人关注的是品牌、动力、造型、操控,但事关安全的驾驶技术与交通秩序,关注的人似乎并不多。我觉得,现在咱们能买到的汽车都已经很不错了,更重要的事儿,是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因为,汽车文化当中的交通秩序,历来是咱们的短板。这件事儿与每个人都有关,与每个细节都有关,其中之一,就是驾驶的视野。
驾驶视野这个话题,已经憋在心里好久了。最早的起源发生在试驾当中。在从事试驾工作时,每当我坐进一辆汽车,都发现座椅被调到了最低位置,坐上去有种身陷囹圄的感觉,往前看,眼睛基本上跟方向盘上沿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视线怎么开车呀?于是,赶紧把座椅调高。通常,只有调到最高,才会产生被释放的快感,眼前豁然开朗。
刚开始遇到这种事儿,总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我的身高是1.68米,属于矮个子。没准上一位试驾者高达1.85米呢。终于有一次,一位试驾者刚刚把车开回来,就轮到我把车开走,我才惊讶地看到,我与他的身高基本一致,而座椅依旧在最低位置。由此我开始关注起来,发现很多人似乎都有这个习惯,哪怕身高只有1.6米出头儿,也会把座椅调到最低。
事实上,不顾自己身高,一味地把座椅调到最低,是会影响驾驶视野的,尤其是左右的视线,也就是说,此时驾驶视野可能会比较窄。而驾驶视野与安全行车,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拿曾经热议的“比亚迪撞翻大众”那事儿来说,当时大众车从最里侧车道并到中间车道,然后继续往外并线,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当大众从中间车道往外并线,到其右前轮开始压线,过程约为0.9-1.5秒。也就是说,如果比亚迪驾驶者当时有大约1秒钟的时间进行处置。我想,尽管比亚迪有路权,但大都数人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在那一瞬间也会抬起油门并刹车,让车辆减速,以避免事故。
但是,比亚迪的驾驶者没这么做。他保持着原有的速度和方向,直到事故发生。从交通法中的路权来看,比亚迪这么做并无错误(其实斗气行为不应提倡),但这种做法与常规迥然不同。按理说,在那一秒钟,本能会让人抬起油门,驾驶技术差的人,甚至会打轮避让。这里或许有2个解释,第一是比亚迪驾驶者发现大众太晚,可能是大众车身前部已经越线,才看见了它,而此时大众驾驶者也意识到了危险,开始往回打轮。第二是比亚迪驾驶者是个牛脾气,反正自己有路权,你敢违法并线我就撞——也就是说,是故意的。
第一个解释与本文有关。为了解析,我曾盯着那段视频,把自己想象成比亚迪的驾驶者,发现如果注意观察,就会更早一些发现大众的并线,大约可以比上述的0.9-1.5秒再提前2秒左右,而这段时间,在车速60公里左右的状态下,用于减速避让,是完全够用的。当然,提早发现的关键,第一是驾车人的关注度,第二是良好的驾驶视野。后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
说到视野,想起飞机。战斗机与运输机的驾驶视野完全不同。战斗机的座舱上部是全透明的,坐在里面的飞行员,视野极佳,前后左右一览无余。而包括客机在内的运输机,驾驶视线仅限于飞行员面前180度的范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战斗机需要进行空中格斗,飞行员必须眼观六路,而运输机没这种需求,能看到前面以及左右就足够了,后面可以不用管,真要是打仗了,运输机会由战斗机护航。
汽车虽然不需要格斗,但由于路上有不止一辆汽车,彼此的距离都很近,为了安全,提倡驾驶者学会360度观察。也就是说,开车时不仅要往前看,还得随时通过车外后视镜,以及车内后视镜,观察自己的前后左右。有趣的是,在30多年前的科幻书里,就已经出现了酷似战斗机座舱的汽车。
观察左右与后部其实是很重要的。比如,超越相邻车道的大型车时,首先就应该观察一下右后方,如果发现有车快速逼近,就应该采取行动,要么加大油门封路,要么抬起油门礼让。因为,总有些路感与车感都很差的冒失鬼,把自己当成了猫,以为只要头能过去,身体就能过去。下面的2张图来自于一段视频,画面拍摄车超越相邻车道的货车时,一辆白色车硬是挤了进来。画面拍摄车往左打轮进行了躲避,再加上车速不快,没有酿成大祸。
类似事情还是比较常见的。下面的这张图同样来自一段视频。画面拍摄车当时处于正常行驶状态,当接近右侧车道的一辆货车时,有辆红车钻来进来,强行超越,估计画面拍摄车的驾驶者事先没看到红车逼近,面对突如其来,驾驶者惊慌失措,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以侧翻告终。
由此可见,如果希望安全,开车时就必须眼观六路,对自己的前后左右,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视野,将座椅调得太低,以及前排车窗贴深色膜,多少会影响视野。贴膜是另一个话题,以后再聊,今天单就座椅高低问题进行谈论。为此,我做了个小测试。
测试用轿车、MPV、SUV各一辆,请来一位身高1.65米的驾驶者,进行了车内测量(见下表)——将座椅调到最高与最低,看看水平视线高出方向盘多少,以及头部的富裕空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于身材较矮、比如在1.7米以下的人来说,座椅调到最低位置,实不可取。因为此时水平视线仅仅高过方向盘30-60毫米,这么小的距离,对于观察前方是不利的,可以想象,观察左右后视镜同样有所不便。难怪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从车外看,总会误以为是研究所正在测试无人驾驶车呢。
当座椅处于最低点,身高在1.75米左右,水平视线高过方向盘80-110毫米,这情况比刚才稍好一些,但完全可以做到更好——把座椅调到最高点。因为,即使这样做,头部距离车顶,仍有50-100毫米的空间。也就是说,即使是车高只有1.44米的轿车,此时还有3根手指头的富裕空间,至于1.63米高的MPV(途安)以及1.66米高的SUV(昂科威),富裕空间就更多了。
有人担心,座椅升得太高,头顶距离车顶太近,会不会不安全?我认为没必要有这种担忧。开车前首先得系上安全带,驾驶者与座位连为一体,如果遇到路面坑坑洼洼,有些颠簸,人与座位同步上下,磕到头的可能性不大。特别剧烈的颠簸倒是有可能,但那种情况恐怕只有越野时才会遇到。至于遭到车辆翻滚等意外,头部距离太小会不会有危险,这个问题我没有找到标准答案。如果哪位朋友对此有研究,还希望能够指教。
有人嫌座椅升得太高,进出车厢不方便,且坐在车内会有压抑感。我认为第一个嫌弃应该不存在,因为进出车厢时受到制约的,不是顶棚,而是门框。第二个嫌弃或许存在,为了安全,最好能学会适应,何况这种感觉并非人人都有。
总之,安全驾驶的基础之一是观察,能够早1秒钟发现危险,也许就能化危险为平安。我曾闻听过不止一位历经车祸的人,将责任归结于事发突然,其实,仔细而全方位的观察,往往就能消除相当一部分“突然”。观察必须有良好的视野,为了安全,还是尽可能把座椅升高一些吧。我认为,对于多数车型来说,身高在1.75米以下的人,都可以把座椅升到最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