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交规入驾考之后,各地普遍反映驾考变难了,通过率屡创新低,这应该是个正常现象。严格考试程序,增加考试难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要知道,少一个“水货司机”通过驾考,也许就意味着信号灯前就少了一个交通违规者,公共安全就多了一份保障。然而,“倒车哥”的横空出世,让人们不得不对“最严驾考”打上一个大问号。试问:“倒车哥”是哪个驾校、哪位教练“培养”出来的?其驾车技术如此之差,又是怎么通过驾考的?
可以预料,如果“倒车哥”驾车上路,将会对公共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事实上,“水货司机”酿车祸的悲剧时有发生。2013年6月18日晚,浙江奉化的林女士在倒车时不慎撞死了自己的丈夫,由于将头伸出车外,自己也被车门与车库的墙夹死。出事时,林女士刚获驾照36天。2014年7月21日,刚拿驾照6天的20岁男子陈某驾车带母亲外出,结果发生交通事故,致母亲死亡。人们不禁要问:驾考究竟“考”出多少“倒车哥”?
鉴于交通事故频发,2013年5月,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规定:“对导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机动车驾驶员,且负同等以上责任的,各地要协助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依法依规做好培训过程责任倒查。”问题是,“责任倒查”制度设计,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其一,“一次死亡3人以上次”才能启动“责任倒查”,缺乏约束力和震慑力;其二,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与驾校和教练员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特别是,责任和权力是相对应的,考试的生杀大权掌握在交管部门手中,驾驶员只有通过交管部门的考试,才能持证上路,出了事故,仅去倒查驾校和教练员责任,显然有失公平。
因此,“倒车哥”层出不穷,当反思驾考机制。与其执行这个不合理的“责任倒查”机制,不如让监管责任跑在交通事故的前面,实行关口前移,通过对培训、考试环节的事前监管,严把驾驶员“出口关”;特别是,严把“考试”环节,即便是有的教练员不负责任,也不能让不学无术的学员蒙混过关,确保驾驶员技术水平,将交通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此外,应从驾考制度改革入手,加强各个环节的监管,使整套制度科学化、常态化。否则,仅对培训环节发力,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